搬家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2015年1月1日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 不保留香港的家了。過去三年在台灣的時間居多,回香港其實是出差,待在香港的天數一年還不到一個月。 理智思考當然沒有必要保留這個家,但是我捨不得。不想放棄香港人的身分。不想放棄屬於這多元國際大都市的身分。捨不得這個陪伴了我十幾年的小窩居。其實我的心早已經搬到台灣。雖然個人物品都還留在香港,不搬走就代表香港是我的家,我還沒有離開香港。但身外物在哪就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歸屬感嗎?

這拖延多年的搬家決定,另一個理由是搬家前的整理令我頭痛,哪些該丟掉,那些要保留,在做決定的時候,難免緬懷過去,回到當初的情境、 地點、人物、關係、意義等。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往往才整理了一小區塊的東西。

We are what we buy
我相信從一個人擁有的東西看得出她的生活風格(lifestyle)。我的東西分幾大類:雜誌書籍,傢俱,衣物,地毯,音樂CD,廚房用品,陶瓷/木器裝飾品,攝影器材,運動器具(潛水及高爾夫球)。

書籍類別有心理學,培訓及教練學,管理領導學,旅遊,食譜,陶藝書,都是英文書。中文書很少,大部分是翻譯的英文商業書。 15年前當我決定在大中華地區發展教練事業時,我知道自己的中文程度不足, 所以買相關的中文版來看,增加更多商業專用的詞彙。

傢俱,地毯和裝飾品是我的珍藏。它們本身的價值並不高,不是什麼拍賣級的寶物,但它們紀錄了我在世界各地旅居的足跡:印尼,印度,大陸,西藏,緬甸,越南,寮國,南美洲,南非等地。我發現偏愛非主流的美感。譬如印尼櫃子是印尼的帝汶島土著雕刻,藏毯是老舊,在鄉下農居時跟農民購買的。緬甸的漆器容器也是古董。我喜歡有經過時間演化的東西。

品味的改變
這次搬家整理丟掉最多的是衣鞋服飾。第一批被淘汰的是名牌高跟鞋,接下來是衣物。其中有一套 80年代大墊肩剪裁寬大的Armani西裝,是當職場女強人時的經典武裝。還有以前走斯文淑女風格的衣物,也進入垃圾袋做回收。 腰身都擠不進去,款式與現在的風格也不搭配,  留著只因為剪裁特別或是好材質,還是送給有需要的人吧 。(誰會想穿過時的西裝呢?) 於是果斷地把它們都捐給慈善機構,坦然接受身材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窈窕纖體。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更因此允許自己可以買新衣服!但我仍會力行買一雙新鞋,就必須送掉一雙舊鞋的原則。

 

Let go and move on
我有很多收藏品,它們是珍藏品同時也是我的包袱,讓我無法如徐志摩的詩一般的瀟灑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雖然做不到,還是要盡量減輕包袱,不讓自己成為這些包袱的奴隸。

最難割捨的是書!每一本書都有它的感情價值。一本是我剛開始做培訓師看的工具書,一本是第一次接觸心靈成長領域的書。每一本我都記得它在我生命旅途中某一個點幫助了我。最後只留下三分之一,忍痛捨棄大部分的書。能夠做到這一點,要謝謝好友李開復先生最近分享一段有關【為什麼讀書?】的回答。

「我一輩子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李先生最喜歡的回答是:「我一輩子吃了很多的食物,這些食物已經一去不復返,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你的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這些書有其紀念價值,但是我已經不再需要把它們留在身邊了,它們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感謝它們曾經陪伴我長大。

 

這次搬家做了許多物品的清理,也整理出我自己在let go 與move on之間轉換的心得:
Focus on what you want, not what you don’t want. 專注在你想要的
「專注在你想要的」這個條規是我做教練輔導時最常用的思維工具,正好也可以套用在這次搬家的原則。當我把關注點放在我不要的物件,譬如這個針線包不要了,該送給誰;這個花器該送給誰?這件衣服不要了,誰穿的下?這些不要的書該分類,讓過來撿書的朋友們更容易找到他們所要的書。我發現依照這個作法,三天三夜都做不完。越是專注在什麼不要,不要的東西越是堆疊在面前,像是不得其門入,離想要的結果更遠。所以,當我換個方式,別理不要的,就只挑出所要保留的東西,過程變得清晰也更有效率,不到三個小時很快的把要留下的東西都整理出來。剩下的就讓來撿書的朋友操心,挖寶方式可能會帶來更多樂趣。我的目標是清理出要保留的東西,當這個目標快速達到後,反而有多餘的時間來處理那些不要的東西:分類、聯絡朋友、請外籍幫傭把東西拿走,由她再分給她的朋友。

 

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別再為小事抓狂
我發現我很容易為瑣碎小事煩惱一整天,譬如如何處置那些我不要的東西。丟掉可惜,該把東西送出需要它的人,然後我就會為了挑這個人選而消耗好多時光,接著會對緩慢的整理進度感到沮喪,繼而拖延整個計畫的完成。

 

多年前讀過一本書“別再為小事抓狂”就是為像我這種人寫的。有些人可以迅速做決定,就是掌握了這種抓大放小的原則,懂得取捨之間的平衡。

 

Recycling 回收再利用
香港有很多過客,為了工作去香港,有些人兩三年就離開,也有很多人像我這樣,一住就20年。大家來來去去,剛抵達的人會在週末四處找外國人搬家拍賣“expat moving sale”,買二手貨,環保又省錢。搬家的時候,我們也會在社區雜誌登廣告,或大樓大廳貼個廣告(現在只要在FB公布就解決了)把不要的東西低價拍賣或免費送出去。通常搬家前我們也會開個派對,邀請朋友過來撿東西,喝光酒櫃裡的酒和吃掉冰箱裡的食物。很高興這次很多朋友看到我FB的公布,過來撿書和淘寶,還有位朋友很熱心的幫我找到一個慈善機構,願意接收我的攝影器材。

 

寫到最後,我終於搞清楚為何一直不捨得放棄香港的家。我不捨得的是那位單身時代過著《慾望城市》生活的那個我。香港那個家是「我」的,但現在我很愛在台北這個「我們」的家。我想接下來的功課是如何在「我們」的家裡也各自維持小小的「我的」空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