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更快樂的生活?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2014年十月第7屆的「更快樂營」順利結束。這次有來自廣州、香港和台灣各地的參與者。他們事前不知道會住在哪裡,不知道課程是如何安排,只知道第一天報到的時間與第三天的結束時間。他們都願意「探險」,允許自己「冒險」,以好奇心取代不確定的不安,以信任取代掌控的欲望,隨遇而安原來是可以選擇習慣,這讓他們學習到如何活得更自在、更快樂。而每個人返回到各自的生活後,相互保持聯繫,分享他們在工作生活上的實踐。我看到這些因分享而築起互信的支持,也開始散播了改變的漣漪。我和每個參與者一樣,心中也滿載著豐收,現在想起來依然能感受在身體暖暖流動的感動。這股感動讓我想藉這次的專欄跟讀者們分享是什麼支持我持續舉辦「更快樂營」、擔任教練,甚至開始策劃將快樂帶入生活的實踐:「非零禮物」。

 

支持我繼續走在教練這條路,我一定要提起這位好朋友GT給我的啟發。三年前他39歲時聘請我做他的教練,希望在邁入40歲那一年檢視自己的人生。教練過程中我看到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改變,成功地整合工作和生活,完全活出快樂、充實、自在及有意義的人生。當他接管全球金融市場主管職位時,我擔心他無法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跟我說「別擔心。銀行工作是我的嗜好,教練是我的熱愛」。因為他的改變,我對自己的教練工作從相信轉變成堅信。但今年九月底的時候,我收到他突然過世的噩耗!他的死訊給我很大的震撼。而我緬懷他的方式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是因為他的蛻變,自在地結合工作、生活與慈善公益,讓我看到能讓更多人學習「更快樂」有多麼重要。

 

台東:活出快樂
越來越多人知道「更快樂營」。而讓我創辦「更快樂營」的動力是來自我在台東生活的體悟。最近幾年,「台東」變成非常熱門的名詞,許多豐富又有深度的文化活動都在台東舉辦,例如今年8月在台東舉辦的台灣設計展和TEDxTaitung,還有11月初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這都是到訪台東的好理由。對我而言,「台東」有著更深的意義,代表著融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心靈經歷 。我們的家就在都蘭山下。我認為這座山有特別的能量,準備好的人會受其召喚。白天太平洋的風從海面吹上來。夜幕降臨,都蘭山涼爽的山嵐輕撫夢境。 太平洋的風將身上的緊繃感吹鬆了, 都蘭山的能量療癒了心裡的束縛。這就是我堅持在台東都蘭山舉辦「更快樂營」的原因之一,讓參與者重新找回能量,以更快樂的方式面對現實的生活。我想和各位讀者分享參與者的一些感受與經驗。

 

「穿梭在家庭與辦公室之間,沒有機會自己獨處。這個擱置一旁的渴望,從來沒有減少對我的拉扯。」都市的生活建構在辦公室與家之間的兩點一線,即便有戶外的休閒活動,多是與家人朋友共遊,鮮少有沈浸於大自然的獨處時間。所以,多數的參與者一抵達都蘭,第一個感受都是「心曠神怡」。有一位參與者分享了這段記錄,「清晨看見海面上的日出,我選擇走到海邊,看清楚那吸引我的海面光亮究竟閃著什麼魔力。往海邊走的路上,我才察覺到我一直遠眺自己的夢想,卻不敢行動。我沒有正視我內在的聲音。原來我一直是個充滿力量與直覺力的人,卻花了很多力氣繞了很多圈子去外面找答案。」在都蘭這個山海相伴的教室,只要願意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你該面對的問題、該採取的行動就呼之欲出了。

 

與大自然相處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方便、不舒服、不確定」。我將課室設計在戶外,抓不準的天候提供了足夠的「不方便」讓參加者體驗自己的反應。這些反應就是探索自我,認識自己的開始。通過肢體活動他們開始覺知到身體的緊繃, 讓知覺漸漸地連結起身體的感受「原來我的身體是存在的」。

 

很多人以為自己狀態還好,因為沒有什麼煩惱。但是沒有煩惱就是快樂嗎?沒有負向情緒不等於擁有正向情緒。有位參與者經過三天的沈思後,終於聽到心裡的一句話「其實我不快樂」。這是一種投降,一種願意承認現況的窘迫感。「就在願意臣服自我後,靈光乍現!一小時,筆停不下來,寫下自己的反思。我知道我更快樂了!」

 

當我們能夠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permission to be human),我們開始放下面具,不再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更能夠包容別人人性的弱點。這給工作上擔任團隊領導者的參與者很大的省思,「長久以來,身為男性的團隊領導者,我常習慣性地用盡一切力量來隱藏任何不安與恐懼。」我也很欽佩他道出許多人需要突破的瓶頸,「唯有勇於在他人面前展現脆弱,有時就更能鼓舞及影響他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仍然有勇氣呈現自己」。

 

「更快樂營」每屆有自中國、香港或亞洲鄰近國家來參加的朋友,對他們來說,台東豐富的多元文化是很吸引人的。小時候跳的竹竿舞、叮叮咚咚的特色服飾,是我們認識原住民的籠統印象。直到深入台東在地,漸漸認識不同族群的原住民朋友,有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等等。 原住民對大自然的了解和尊重,也提供我們都市人一種轉譯「大自然」的方式。 透過原住民文化和生活態度,我們能重新審視人與環境的定位。有位參與者聽了魯凱族失傳已久的鼻笛樂聲,在原住民尋根的故事中察覺到和自己是如此疏離, 「鼻笛樂聲把我的魂給招回來了,實實在在的跟我接合起來,此刻是安心的,平靜的。」當我們完完全全投入的時候就會看到「當下」,就是那個當下,那個投入專注的心,才可以讓自己的才華發揮,感動別人。

 

快樂就在我們採取的行動
不論是啟發人生蛻變的教練服務、「更快樂營」,以及「非零禮物」,能讓更多人找到實踐更快樂的方法其實帶給我很深刻的學習。在這些過程中,我學習如何整合自己工作與生活,加上在台東的生活給我好奇、探險、與不畏懼嘗試的養分,我更堅信真實的快樂源於在生活中的真實體驗。所以「更快樂」的生活實踐是「快樂就在我們採取的行動」。

謝謝第7屆更快樂營的18位參與者,因為你們的勇敢,讓我深信在台東舉辦更快樂營是值得繼續努力的一件事。有你們我不孤單。


我推薦您閱讀海倫聶爾寧(Helen Nearing)所著的《人生摯愛的美好與告別》。因為這本書開啟我更有覺知、更自主自立、有質感的生活,我相信你也可以。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您願意付費聘請教練嗎?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您願意付費聘請教練嗎?

教練是什麼呢?教練這個新興行業從一九九零年代開始,直到兩千年才在亞洲國際化的都市開始興起,例如香港和新加坡。我就是那時候接觸到教練服務,也有幸參與整個產業在亞洲的發展。看到「教練學」在台灣開始流行起來,又喜又憂的複雜心情油然而生。

教練是一個專業服務。它不是宗教,不屬於心理治療,也不是療癒師;它不是好友的陪伴,更不是前輩或導師的教導及分享。台灣現在流行上教練課程,令我憂慮的是,其中大部份參與者,是尚無人生歷練,也還沒有事業成就的年輕人,以為只要憑著善良的心、助人的欲望,和很好的溝通能力及人際關係,就可以成為教練。

教練是一個有科學研究基礎的專業。除了基礎教練能力,如提問和聆聽技巧,專業教練還必須有心理學、成人學習、行為模式、改變的步驟……等理論背景,以及自己原本事業的成就。

企業教練是什麼

如果是企業教練,必須對企業運作模式,商業運作,領導學及專業經理人培養有充分的理解。這方面的發展,已經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客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CEO及董事會)開始長期聘請教練,目的是開發CEO及高階主管的領導力,提升他們面對改變和壓力的能力。

客戶清楚教練的專業能力,也願意付錢購買教練服務。我服務的企業客戶都是跨國公司,有專門管理「教練服務供應者」的部門。針對中高階主管的教練服務,費用大概是一小時五百到一千美金,以這樣高額的收費標準,您可想像教練必須非常專業,也必須有能力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幫助客戶達到目標。

生命教練是什麼

目前比較混亂的市場,是生命教練。如文章開頭所說,好像任何人只要覺得自己有助人之心就可以做生命教練。我認為教練的工作不只是針對工作方面的幫助,還要能夠幫助客戶學習快樂技巧,創造綻放的人生。我有十多年的教練經驗,但前半段職涯,完全不碰觸生命教練這一塊,因為我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提供這方面服務。我只專注在領導力、管理技巧和個人專業能力的話題。後來我決定到美國賓州大學修正向心理學(註二),對實踐生命有了科學理論後,才有信心提供全方位的教練服務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協助大家釐清這幾個概念:個人成長(personal development), 教練技巧(coaching skills),教練和客戶(coach and client)和專業教練(professional coach)幾個特定名詞。

教練需要的自我訓練

好的教練課程,除了教導教練技巧,還有個人成長的課題。因為教練的目的是促進客戶成長。

教練必須懂得察覺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不足,也開發自己的潛能。您可以想像為甚麼那麼多人喜歡上教練課程了,因為它帶動個人及心靈成長。有些人學習到這個階段就夠了,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成就可看見的改變,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但如果這時,開始把自己定位為教練,急著要幫助別人改變,就會出現大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專業教練。專業教練也不會逢人就要幫助。在教練關係中,客戶有絕對主導權,教練以專業能力協助客戶釐清問題、聚焦目標、實現目標(A coach will hold the client accountable for his or her own action)。我不喜歡用「教練」(coach)和「被輔導者」(coachee)這些名詞。它誤導我們把客戶看成是被施與者。好的客戶充滿自我期許,會主動要求教練提供服務,幫助他達到目標。所以我建議用「教練」(coach)和「客戶」(coaching client)。

我的教練實例
有一個客戶A君。我和他的教練服務進行了十二個月。

A君是公司裡表現傑出的人才。A君的上司擔心他對工作的狂熱,會讓他的團隊喘不過氣來,對他個人而言也不是永續的工作模式。因此希望A君有一個教練協助他學習授權,讓團隊承擔更多的責任。A君一開始並不認同上司的觀點,但是公司付錢,他也得「應付」公司提供的這個教練服務。

首先,我必須幫助客戶把上司的要求轉化成客戶真心認可的目標。一旦把改變的動機釐清楚了,客戶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對自己有益的學習,他在第一個月內就把思緒理清,也開始改變自己的工作模式,把許多職責授權給他的團隊,很快就看到成效。目標達到了,他問我多出來的空閒時間該如何打發?從那一刻開始,他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把該結束的關係一一做了結,把該彌補的關係一步步的重建,也以PERMA模式(註三)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A君鼓起勇氣選擇無薪留職一年,完成周遊世界做志工的夢想。一年後他很快樂的回到原來的工作。

我的教練生涯成長

學習了正向心理學後,我清楚知道如何依科學依據的理論和工具幫助客戶探索豐盛生活的話題。當然,我自己的人生歷練:讓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客戶能感受得到這股信心。

豐富的人生經歷,對一個專業教練特別重要。如果沒有做過高階主管的經歷,我較難理解高階主管客戶所面對的環境和挑戰,也難於取得客戶的信任。所以我鼓勵有心往教練服務業發展的朋友們,不要急著去幫助別人,先把精力投資在發揮自己,取得職場上的成就和豐富的人生經驗,當時間到了,您就有足夠的本事做專業教練。

從教練行業發展的角度,我也看到兩個讓我憂慮的現象。

那麼多人想做教練
有這麼多付費的客戶嗎?

您願意付費聘請教練嗎?我發現台灣人非常喜歡學習,也喜歡請教老師給予指導。老師也認為受到做長輩的尊重而樂意教導晚輩。專業教練不會隨便提供指導,他給自己的定位不高於也不低於客戶,教練和客戶是平等的互動。

客戶聘請教練協助自己達到工作及人生目標,而教練有責任要求客戶對實踐自己的目標負責任。您會為了自我成長及實踐目標而付費找個專業教練嗎?想要做教練的人,您必須自掏錢包(不是公司幫你付錢找的教練)找教練,您才真正可以從客戶的角度體會他們的需求。自己身體力行了,才是打從心裡認同對教練服務的價值,了解專業服務的標準。我最常對想要做教練的朋友說一句話:「如果您沒有自費聘請教練,您就不可能成為別人的教練。」

那麼多教練課程
有多少人能真正提供教練服務?

台灣的教練行業目前都在賺教育的錢。上課是一種依賴權威的學習方式,而教練所提倡的是一種自我要求,尋求資源實現自己的目標的成長模式。如果這些學生不急著上課,先聘請教練幫助自己成長,通過自己的蛻變,驗證了教練的威力後才學習做教練,整個行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快速。

註一:在台東都蘭的《更快樂營》,每次活動只有12個名額。想讓自己的過得更快樂的朋友們,請至《更快樂營》網站www.dulanretreat.com的了解更多(2018年因為場地工程的緣故而暫停舉辦,明年將會以全新的面貌開展。)
註二:正向心理學著重于幸福快樂的科學研究
註三:PERMA是正向心理學大師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Flourish《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 & 練習計畫》一書中,提倡五個幸福元素的字母組合。這五個字母分別是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參與(Engagement),關係(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成就(Achievement)。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
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允許自己每天一剎那的輕盈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比利時的Mimi基金會為20位癌症病患者做美妝服務。 化妝時他們被要求閉著眼睛,弄好了才可以張開眼睛。這些病患者以為會看到非常漂亮的自己,但是看到的是出乎意料的畫面。原來化妝師跟他們開了個玩笑,把他們打扮成各種奇特的形象。度過了第一時刻的迷糊和錯亂後,他們都笑起來了,不是微微一笑,而是開懷大笑,笑到眼淚都流出來的那種大笑。在那一剎那,他們忘記了癌症,連身邊的家人也一起笑起來了。這個活動緣起於一位病患者的一句話。她說患病前自己是無憂無慮(carefree)的,好懷念那種輕盈和放鬆的時光。

-無憂無慮 Carefree vs stressed out-

2014年我要活得更輕盈,活得更愉悅。 每天的生活,隨時會遇到不愉快的事,趕時間碰到一個沒有GPS又不識路的計程車司機,花了兩小時寫的文章突然間從屏幕上消失了。安排了很久的一個重要會議臨時被取消,合約拖了幾個月還簽不下來,孩子學校老師又約見等等。 那麼多個角色,那麼多責任,一天只有24小時,可能嗎?

我發現中文有許多跟這話題相關的成語。笑看人生,笑談人生,笑面人生,無憂無慮,快樂舒暢,逍遙自在等等。無憂無慮的狀態是快樂和放鬆的,就如學校放暑假的歡樂時光,或是週末不去上班的休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反義並不是任意隨便。它的反義是憂心忡忡,心事重重,杞人憂天,庸人自擾的焦慮狀態。

學習幽默-
積極快樂的人生不是一切順利沒有逆境,而是在逆境中如何面對。可以很緊繃很嚴肅的應付,可以有意識的放鬆自己,也可以用幽默來化解,進而促進人際和諧關係。

記得在美國念正向心理學時最大的啓發是同學和老師們的幽默感。我所指的不是笑匠們的搞笑功力,而是一種幽默感,在不順或緊繃的情況下找到輕鬆逗樂的方式,讓自己也讓別人放鬆。

女演員珍妮佛羅倫斯在金球奬頒奬禮上,準備上臺領獎時,被自己的晚禮服長裙絆了腳,摔倒在舞臺邊上。當時全場靜默, 在這樣全球直播的盛大晚會上跌倒多麼糗。她迅速地起身,真摯而感慨地説:“為了走到這個位置,實現我的夢想,我這一路走得艱辛、坎坷,付出了很多代價,包括有時跌跌撞撞。全場爆發熱烈掌聲。 

 相信她不但不會因這次摔跤而影響形象,反而還會因此而獲得更多人的認可。這就是幽默感的威力,在瞬間化逆境為順境,化危機為機遇。

我不是天生賦有幽默感。35歲以前活得沈重且嚴肅,跟我在一起肯定不會得到喜悅和歡笑,只有酒精能夠讓我放下矜持,變得比較活潑和放鬆。正向心理學的學習讓我意識到製造愉悅情緒的重要性,從此開始練習如何讓自己不靠酒精的輔助也可以更放開更愉悅。
我是皺眉大王。每位同事都知道我有這個習慣。有幽默感的同事會說:“看來我又要幫你買除皺霜了”。不輕易放鬆的我也馬上笑起來。 感謝身邊有這麼多擁有幽默感的同事。

幽默表達-
最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再不把玩具收拾起來,以後別想再要新玩具。”如果這麼說,“玩具們都玩了一天了,讓它們回家休息吧,不然明天它們起不了床了。”父母如果懂得營造一種幽默的語言風格,也會讓孩子覺得輕鬆、歡樂。
但是幽默感乃一體兩面, 除了具有使人愉悅的正向特質,如說些或做些有趣的事情來逗樂他人,亦可能具有潛在傷害性,如嘲諷,在人際互動之間亦可能會帶來衝突和磨擦。

 

幽默風格理論架構(註一)對自己/對他人

良善的 自我提升型幽默(Self-enhancing humor)
傾向去維持幽默的人生觀。面對生活上的失諧、壓力,甚而逆境,也能維持幽默,會運用幽默來振奮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最能代表的行為是「當我獨自一人且感到不愉快時,我會努力想些有趣的事來振奮自己」。研究幽默的學者們認為在四個幽默風格當中,這個類型是最接近傳統、狹義概念的幽默。

親和型幽默(Affiliative humor)
為了逗樂他人、促進人際關係和降低人際間的緊張,傾向去說些或做些有趣的事情、講笑話,自發性地進行善意的機智戲謔。使用這類幽默的人會同意「我喜歡逗他人笑」這個形容,他們認為無敵意、友善地使用幽默,能促進人際和諧。

有害的 自我貶抑型幽默(Self-defeating humor)
使用消遣自己的幽默方式提升與他人的關係。這類幽默傾向過度使用自貶幽默,降低自尊或犧牲自我形象,說些自己滑稽可笑及弱點的事情來使他人喜歡或接受自己。此類幽默是隱藏自己的負向感覺,企圖獲得別人的注意或認可。

攻擊型幽默(Aggressive humor)
使用消遣他人的幽默方式來取悅自己,利用幽默為目的來批判或操縱別人,像是諷刺、嘲笑、挖苦、輕蔑、辱罵的幽默,以及使用具有潛在攻擊性的幽默。這類風格的描述會是「當我想到好玩的趣事,不論說笑話的情境或時機是否恰當,非得把它說出來不可。」、「如果有人把事情搞砸了,我經常會嘲笑他。」這也包含那些在社交場合使用不當的幽默。

幽默是可以學習的,幽默感的培養可以從察覺自己的反應開始,也可以設定一個刻意的習慣。我以後會多做一件事,就是在郵件往來溝通的時候,除了談事情以外,會添加一些有趣的表達,為對方也為自己增加更多的正能量。這些是我平常提醒自己保有幽默感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開懷大笑: 講個笑話或看臉書上的錄像也是學習開懷大笑的途徑。
出其不意: 我和伴侶喜歡玩搔癢遊戲,或把冰塊塞入對方的衣服等這種挺幼稚的行 為。就是這類遊戲,這種突然的驚喜也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好奇心: 保持赤子之心,對意外的,好奇的,互相矛盾的事情與刺激充滿興趣。 當我們不用批判的心,就不會有太多的責怪和憂慮。

 

 

註一:想深入瞭解關於幽默風格的研究,可參考 Rod A. Martin等學者們提出的「幽默風格量表」。台灣也有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做延伸性的探討,可參考「區分良善與有害的幽默─正體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的發展」(詹雨臻, 陳學志, 卓淑玲, Rod A. Martin).


不管自己如何忙碌,允許自己有那“一剎那的無憂無慮”。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你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