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倒數 COUNTDOWN TO ZERO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伴侶朱平傳了一則網路連結給我,談到死亡時鐘death clock。原來網路上有這種演算,提供年齡、心態、體重、飲食習慣等等數字,能夠預測我的死亡日期。

2028/1/28! 這是跑出來的數字,把我嚇了一跳。我只剩下8年的壽命!?馬上調整幾個變數如體重等等,怎麼還是同樣的日期,開始懷疑此網站的可靠性,到底使用怎麼樣的演算法。不管這網站的數據可不可靠,如果它的目的是要喚醒大家不要浪費生命,我真的有被嚇醒,如同經歷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談到的「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5 stages of grief)的前三個 :否認 (Denial) – 網站不可靠,憤怒(Anger) – 憑什麼用這幾個數字就判定人的壽命,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如果我瘦一點、少喝點酒,會不會活得更久一點。

心情稍微平復後,納悶朱先生怎麼會推薦這樣陰沉的資訊給我,這不像他的作為。原來他要我看的不是死亡時鐘,而是Countdown to Zero 手機的App。

這個App的做法比較溫和,填入生日和心目中的生命截止日,它會告訴你你還剩下多少年、多少個週末、多少次做愛,還可以看幾個日出等等。

時常把「生命無常」掛在嘴巴,只是理性的認知。當死亡時鐘這麼清楚地預測我自己的死期時,才真的被喚醒。只剩下8年(62歲)這個預測帶給我的震撼,連我自己都被嚇到。因為心中期待的數字是80歲,活到80歲就滿意了(台灣女性平均壽命是84歲),但62歲真的感覺有點太早。

既然開啟了倒數的假設,就以剩下8年的生命來思考。Countdown to Zero App顯示出:12% 生命餘額 (就像手機電池顯示剩下12%的電力)

只有7次的生日?一向不喜歡慶祝生日的我,突然對錯失了那麼多慶生感到哀傷。

只有15次的旅遊?這數字來自一年兩次旅遊的假設。89次的性愛?寫這個App程式的肯定是個男人!

Intentional Living
活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美好人生。

INTENTIONAL LIVING

當我思考這個議題,善用時間就變成最重要的功課。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重看二十世紀初,回歸自然運動先驅聶爾寧夫婦( Scott and Helen Nearing)的紀錄片。他們倆主張與實踐自給自足的美好生活哲學 (The Good Life)對我影響很大。

我35歲就轉換跑道,摸索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過去的每個經歷都是一個點,現在好像可以感受到這些點串連起來的能量及方向感。我已經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旅途,這條路是我選擇的,既有意義又具挑戰性。剩餘的時間是如何擴大影響力,幫助更多人活出屬於他自己獨特的美好人生

在追求人生目標時,我們很容易掉入 「等到…才…」的陷阱。我們認為來日方長,等到退休、等到忙完這個項目、等到房子建好、等到財富自由才來享受美好生活。真正的功課是「等」的過程中如何創造更多美好生活。這反而變成更重要。

我是閒不下來的人,每天都很忙。但生命倒數讓我意識到,不要瞎忙,要有意識的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忙也要忙在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第一想到的是感恩,更珍惜現有的每一天。第二是如何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這就不簡單,需要刻意去創造出來的。古話說「不見棺材不流淚」,這真的是一針見血。有位剛乳癌康復的朋友覺得我的這個倒數實驗很有意思,大部分人是得病了才思考剩餘的人生,但是這時候的身體狀態已經不容許他去完成很多心願。

生命倒數實驗,提醒我時間不多,要做什麼事趕緊排入行程,更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人事物。喜歡的人,就大方的讓他知道你欣賞他。能夠讓你成長的事,就不要遲疑馬上參與。

對我人生最直接的改變, 就是不要為生活小事而生氣或煩惱!昨晚跟朱先生說,我在考慮再多買一個 Apple TV,他說:「你只剩下8年的花錢時間,當然買!」突然發現,現在有很好的藉口,去做自己一直想做而還沒做的事,當然包括花錢在內。但是Scott Nearing的一句話:「Pay as you go」提醒我凡事要靠自己,花錢絕對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 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生命哲學之一。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生命倒數 Countdown to Zero

忙著活 Get busy living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喜歡看電影的人一定看過“Shawshank Redemption”這部電影。原文片名直譯應該是“肖申克的救贖”,台灣翻成“刺激1995”。這部經典影片最近因25週年重返大螢幕。25年過去了,它的重要地位並沒有因為隨著時空改變而流逝。我已經看了至少三次,每一次看都很震撼及有新的領會。 這次認真的觀看後,發現每一段對白都是經典,觸動人心,也很符合正向心理學的幸福論述。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請馬上停止閱讀。先去看電影,這會是你投資最好的2小時22分鐘。

電影裡有幾段對話特別有意思,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流行的時候。大家都希望這段混亂快點結束,讓我們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但是我認為我們錯失了“世界因新冠病毒而暫停”的良機,浪費了檢視自己的機會。人生有多少次可以按下“暫停”的機會?

忙著活,或是忙著死,這是你的選擇。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我們每天都很忙。行事曆把時間填得滿滿的,一個接一個的約會,不停的開會。忙是個藉口,這一點大家心裡都知道。忙讓我們迴避面對自己,迴避人與人真心的溝通。社交隔離對很多人來說是充滿焦慮的時刻,因為不習慣和自己獨處,但是這段時間正好是開啟認識自己的旅程。

電影裡的主角Andy安迪說:「忙著活,或是忙著死,這是自己的選擇」。我相信「忙著死」的感覺很多人都經歷過。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是「忙著活」。安迪在監獄裡不被監獄的體制打垮,努力讓自己feel normal(正常的自己)。 透過自己的專業找到發揮的空間,為獄友夥伴們爭取到在屋頂小酌的機會,設立圖書館,幫助一位不相信自己的年輕受刑人通過考試。

那我們的「忙著活」又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前提是要認識自己。我的專業是快樂教練(happier coach),我幫助客戶(通常是企業高階主管或老闆)整合生活和工作 (work and life integration)讓他們忙的有意義,有成就感,有幸福感。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如何定義幸福。我通常用PERMA(註1)這個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幫助客戶思考他的人生。

  • 讓我生命充滿樂趣、喜悅和激情的是什麼?
  • 讓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是什麼?
  • 和生命中重要人物連結的質量如何?
  • 什麼能賦予你活著的目的與意義感的是什麼?
  • 讓你感受到成就感是做什麼事?

談到人際關係,新冠肺炎疫情前,大家通常都喜歡利用破碎時間看手機,甚至戴上耳機,眼看屏幕,跟周遭的人們完全隔離。現在真的實行社交隔離的時候,我們反而因爲少了人與人的社交而產生焦慮,其實這是改善人我關係最佳時刻。我每晚都會看美國紐約州長Andrew Cuomo的疫情新聞發佈會。他曾經如此分享他因社交隔離而有時間修補和女兒的關係:“老實說,在女兒被隔離的這段時間,我和她的溝通是有史以來最棒的對話。我們討論的深入度是過去從來沒有時間做到的,也沒有勇氣和力氣來面對我們的過去 – 我的感受,我犯的錯誤,我的遺憾等。” 這就是「忙著活」的對話。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生最好的東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另一段打動我的劇情是安迪把自己反鎖在廣播室,違例給獄友播放莫扎特歌劇的唱片。這段歌劇象徵著安迪以及所有人對於自由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實在是太華麗了」,其實這不僅僅指安迪,還指人們對於美麗人生的希望。在這裡,放的音樂是什麼甚至都不重要了。

雷德:從未搞懂歌劇裡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什麼,也不想搞懂,只知道難以言傳的美,美得讓人心碎,歌聲直上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進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短暫的一刻,肖申克監獄的囚徒仿佛重獲自由。」

安迪:這就是音樂之美。這是他們沒辦法從你身上奪走的。你們沒有體會過嗎? 
雷德:我年輕時吹過口琴。現在沒興趣了。在這裡反正也沒意義。       
安迪:在這裡音樂才更有意義。你需要音樂你才不會忘記。 
雷德:忘記什麼? 
安迪:忘記這世上有些地方並不是石頭做的。忘記你心裡有一些東西是他們拿不走的,無法碰觸的。屬於你的東西。 
雷德:你在說什麼? 
安迪:希望。

這部電影真正在講的是人生的選擇。兩位獄友的處境是一樣的,都在監獄裡受無限徒刑,安迪保持追求自由的希望,希望感是別人拿不走的,無法碰觸的的東西。 他在獄裡「忙著活」,這一切都是為自己創造意義和成就感。安迪雖然無法改變制度,但他以實際行動(每週寫一封信跟政府爭取設立圖書館的資源)來改善監獄裡的環境。

雷德則接受現實,不敢奢求太多,因為希望愈大失望越大,他只求能在這世界安身立命。他認為希望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希望能讓一個人瘋狂。(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這種人生觀在我們周遭都可發現,它讓我們生存下來,但不會活得精彩,也不會感受到生命的光芒和無限的創造力。 

最後一幕,雷德終於放下恐懼,選擇自己的人生旅途。

我發現自己的心情是如此興奮,甚至不能夠好好安靜地坐下來思考,我想只有自由人才會感受到這種踏上未知旅程的雀躍,我希望能順利渡過邊界。見到我的老友握他的手。我希望太平洋跟夢想中一樣藍。我希望。

最後我對希望觀有了新的理解。並非看到可能,才去希望,而是先希望,並從持續的行動中才看到更多可能。希望賦予了我們一種內心的自由,透過這種自由,我們從冰冷的制度中解放出來,看到制度以外的其他可能。這些可能,往往就是改變現狀的起點,推動我們行動,帶來改變。

當新冠肺炎疫情成為過去式,世界進入重啟的狀態,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找到「忙著活」的方向。

註1:  賓州大學的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提出的幸福五元素,分別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忙著活 Get Busy Living

2020的關鍵字

(文章來源WePeople 東西名人雜誌美好生活專欄)

每年元旦前,我一定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今年在台東都蘭山下,面對太平洋,綠島就在遠處正前方。因東北季風稍有寒意,泡了一壺普洱老茶,回顧過去12個月的生活。

2019年的關鍵字是什麼?

  1. 跟我多年的兩位同事相續離職。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我當然祝福,但是也清楚離開是因為沒有給他們清楚的發展方向及沒讓他們看到更好的前景。
  2. 把公司關掉。2007年創立NONZERO非零以美好共好生活為主題的餐廳。這種主張多元創意大桌共餐的lifestyle餐廳的確在當時是一個創舉。2014年開始踏入食衣住行,陸續與許多國際優秀品牌合作,探索各種美好生活的呈現。MONOCLE帶來世界觀、旅行、巷弄美感及手工文化的重視。PERIGOT重新定義對居家生活的想像。然而在經營層面的不足,連續虧損多年,決定終止營業。雖然不捨但我深信這是正確的決定。
  3. 蓋了四年的房子終於在元旦前完工。蓋房子的過程其實很多困難,設計不斷更改,預算追加,施工錯誤等等,每一個階段就像闖關,都是挑戰。四年的等待還真消耗元氣的,這些感受只有從無到有蓋過房子的人才能理解。

看來2019的關鍵字是結束(closure)。一個又一個的結束,有些是我的決定,有些是被迫要接受。不管主動還是被動的, 我現在的感受是卸下壓力後的輕盈,有點迫不及待的要擁抱新的一年。真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決定,一連串的結束,還有一連串的新開始。

那2020新的一年的關鍵字會是什麼呢?

我給自己的期許是多冒險,敢冒險代表還有一顆年輕的心。不必是攀登喜馬拉雅山那種極地的冒險,而是突破自己,讓命運找到自己。我訪問身邊的朋友對他們來說什麼是冒險。有位朋友答:「對心儀的人告白卻擔心被拒絕 。」

另一位朋友的回答更妙:“我不冒險,我是探險的人”。他心目中會有個想要去的目標,只要有三到五成的把握,他就開啟探險的旅程。

說的也是,旅途中最棒的回憶都不是事先規劃好的行程,而是沒預料到的收穫。每到一個地方旅遊,我會選好要去的地點,在手機地圖app定位,把方向搞清楚後,接下來就讓好奇心帶我漫遊,沿途往往會發現原本不會碰到的驚喜與經歷。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旅行能夠這樣,人生應該也可以這樣探險。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可能是轉換跑道,決定創業、一個人旅行、結婚生子等等,那些你一直覺得風險很大而不敢輕言嘗試的事。探險精神,是一種態度,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細節中。

我找到2020的關鍵字了:探險(adventure)。

接受東西名人雜誌邀請寫專欄,就是我今年冒的第一個險。每個月要寫一篇文章,要準時交稿,對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承諾。

如果每個月都有個禮物送至你家,帶給你驚喜期待,平凡規律的日子是否就會有所不同?過去四年我推動的「非零禮物」,就是希望為生活帶來一些些小冒險!非零禮物就像是與你一同分享生活的朋友,是你生活的策展人。每月企劃不同主題、或是邀請我欣賞喜歡的好朋友規劃禮物內容,從他們的生活體驗及眼光品味中學習如何經營生活,分享生活,讓自己成為更快樂的人。

我答應寫這個專欄,就是相信生活應該有期待、驚喜、探險。生命的本質就是一連串的回憶,讓我們每個月在此見面,共同創造回憶。

不要低估一小群人的力量

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有決心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其實這是唯一改變世界的力量。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 Margaret Mead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已經從武漢感染到世界各地,我的工作直接受影響,上半年的課程全部取消。難得兩個月不需要出差,是我祈求已久的空檔,終於有時間長住都蘭山下的家。我們在台灣很幸運,有效的防疫政策導致疫情沒有失控,加上世界各國都羨慕的全民健保制度,即使不幸染病也有醫療保障。

不去餐廳用餐,Uber Eats 或 Food Panda送餐到家。不逛商場,可以線上購物,24小時宅配更是方便。不去電影院看電影,線上可以觀看各種各樣的電影。不去日本旅行,國內有山有水照樣可以玩得很開心。

歐美國家面對失控的疫情,只要我們不出國,待在台灣還是可以過得挺好的。我窩在台東,便是過得好好的。直到有一天我在臉書上看到在西雅圖的朋友的貼文。

看了她的貼文,我感到羞愧,也被啟發。原文是英文寫的,在此翻譯成中文。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導致大家人心惶惶,我們的西雅圖也受影響。食物救濟站已經無糧食可供應,血庫缺血,小商店有些暫停營業,有些決定停業。八百人因一個連鎖餐廳關掉12家分店而失業。演藝工作者沒有工作無法付房租。慈善機構取消募款活動而無法募款。疫情還會變壞,短期間是不會好轉的,社會上資源最少的人往往是最受影響的一群人。我們可以做些事情來幫助大家:

  • 捐錢給糧食救濟站或老弱送餐服務
  • 如果你身體健康,又不屬於高風險人士,請捐血
  • 捐錢給一些靠公眾贊助的社區電台,支持新聞自由的媒體。鼓勵大家以“訂閱的方式”支持媒體報社如西雅圖時報,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因為它們很用心地報導有關新冠狀疫情的資訊
  • 資助藝文團體及創意工作者
  • 許多慈善團體取消年度募款活動,我們還是可以捐錢,讓他們提供的慈善項目得於繼續營運

社交隔離(social distancing)是防疫最重要的手段,但也因此嚴重影響了社區的小商店。如果你身體健康,請繼續光顧社區的小商店,如果不方便去餐廳用餐,可以採用外帶及網購外送的方式,或是用“預付”的方式,繼續支持你最喜愛的餐廳,讓這些小本生意有足夠的現金流可以渡過這個難關。

網購當然最方便,如果可以,還是請多在地採買,支持社區的小農經濟。主動替高風險族群的朋友出外採買,或替他們網購食物及民生必需品,省得他們出門。如果你想到其他可以幫助別人的方式,請留言。”

看完這一篇我感到汗顏,我只管自己的安危和享受忙裡偷閒,只想到自己的幸運,沒顧及到社會有很多人需要協助。

這不正是我的正向心理學老師Chris Peterson 所說的:真實的快樂不只是自己快樂,別人的快樂也一樣重要 Other People Matter!

除了社會弱勢人士受影響,中小企業是最直接感受到經濟壓力。很多經營零售及餐飲服務業的朋友,撐一兩個月還可以,撐三到六個月就需找銀行借錢週轉。比較有規模的公司更需開始準備最壞的計畫,什麼時候要啟動休假/減薪/無薪假/暫停營運甚至解散裁員的決策。這未來三個月他們會過的很辛苦。

那我可以做什麼呢?我馬上想到有借錢給幾位創業青年,讓他們可以延期三個月再付款。可惜我不是房東,否則我一定會跟做小生意的房客主動減租金,甚至可以三個月後再付房租。

有能力消費的人,這時候更是要多消費幫助值得幫助的小商人,也捐款給需要錢的公益團體。買禮卷自用或送人,做生意的人更可以提早付現或延後收錢,讓商家有現金收入。 唯有能消費的人繼續消費,我們大家才能共同渡過這難關。

我們算是少數幸運的一群人,也有資源做一些事,但是往往沒有想到可以做什麼事。在此分享讓我很感動的三件事。

1. 在英國的朋友發起連署,呼籲超市每天開店的第一個小時讓給老人家和身障人士(高風險族群)出來採買。一大早賣場剛消完毒,陳列架已補滿貨物,這群人可以從容的採買,不需要跟大家搶購還買不到。

2. 收到好友溫慶珠傳來Aveda禮盒的照片。原來她訂購Aveda禮盒送給她的同事,在照顧辛苦守住崗位的同仁時,也有意識的用她的消費力支持值得幫助的店家。Aveda肯夢團隊也以行動表示支持,大家到溫慶珠的Fifi 餐廳用餐。

3. 我以前代理的意大利護膚品牌Skin Regimen的生產線換成消毒洗手液,命名 Good Hope Gel,為義大利防疫努力盡一分力。

Good Hope Gel by Davines Group

在這人心惶惶的時刻,我們還是可以發揮人性善良的那一面,共同渡過這難關,共同創造美好的社會。你採取了什麼行動?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不要低估一小群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