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與聆聽的儀式

原文刊載於WE PEOPLE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今年年末祝賀卡片是特別製作的,用我們倆在都蘭山前跳躍的照片,再把它轉化成手繪圖(謝謝Bana和Bella的創意)。 收到卡片的朋友都很喜歡,有一位還簡訊說羨慕朱平和我的modern love fairytale。

擁有一個像童話般的愛情故事?絕對不是。我們是選擇不結婚的長期生命伴侶。生命伴侶仍然必須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考驗。朝夕相處最怕的就是因摸熟彼此的習性後,變成像是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互相關心卻失去浪漫的吸引力。最後變成「親情」而不是「愛情」。許多貌合神離的夫妻,因為互相習慣及經濟考量、擔心孩子或者畏懼社會的閒言閒語,不得不勉強維持只剩軀殼的婚姻;如今人們對伴侶關係的品質要求提升了,如何長期維持「戀愛感」和「親密感」變成我們現代人的必修課題。

經營自己的教練服務公司,我的確擁有比較多的時間來經營伴侶關係。但真正幫到我的是正向心理學,讓我能夠抽離傳統的二元對立,用科學理性兼感性的方式來處理兩人之間的關係。

前陣子開車聽podcast,聽到演「金剛狼」的演員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分享他如何與結婚24年的太太維持戀愛的親密感。我覺得他的方法很有趣。他說:

“We wake up whatever time we’ve got to get up, I go down, I make a cup of coffee for me, a cup of tea for Deb. We come back up… and we read. We read for at least 30 minutes, and then we meditate together. And that way—it’s become our favorite time of the day as a couple. And we know that,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n the day, which invariably gets away from you, you’ve had that quality time together. And so that’s just been a godsend. It’s been an absolute blessing.

We read out loud to each other. So we split it up. We do half/half, and we read out loud to each other. It’s interesting. If you’ve got something on your mind, you know, often it stirs during the night and it could be—I’m not just talking negative stuff, it could be ideas. … So I find the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you know, we’ll be five minutes into reading … and we might just stop and say, “Hey, I’m worried about this.” Could be something about the kids or stuff, or, “Stuff’s on my mind.” And then we’ll just end up talking about that, you know? But often just the reading itself sparks things in us, gives us ideas, things to talk about, come together with. But we read the same book out aloud to each other.”

這是Hugh Jackman和太太每天早上的儀式。起床後他泡兩杯飲料,在床上互相朗讀30分鐘,然後一起靜心冥想。不管那一天是多麼忙碌,他們已經擁有兩人的獨處的美好時光。

我邀請朱先生跟我一起嘗試。試了一週,以下是一些心得:

1. 重點是朗讀同一本書,不是各看各的書。當朗讀時,因為聲音是有情感的,兩人的思緒會有畫面及連結。

2. 一定要是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然就會被其他事情耽誤了。如果平日上班沒時間,可以在週六或週日進行,當成週末的約會。不建議晚上,朗讀的人正唸得起勁突然聽到旁邊的打鼾聲會感到氣餒。

3. 挑書很重要,最好是一本雙方都好奇,但不是各自專長的題材,必須是雙方都同意才加入書單。我們書架上很多買了沒讀的書,挑了這一本 Conspiracy: Peter Thiel, Hulk Hogan, Gawker, and the Anatomy of Intrigue

4. 一起讀書一起學習,會避免兩人變成沒有共同話題的室友。在生命伴侶關係中彼此是互相依賴的獨立個體,各有各的喜好及生活圈,這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沒能有意識的、有計畫的一起學習,僅是在各自的領域成長,慢慢的形成沒有共同點的兩個圈子,彼此就會越走越遠 (grow apart)。

儀式(ritual)是需要創造的。朗讀的過程,我發現自己很容易靜下心來,專注在文字的聲音。從平平的語調,慢慢進入角色,開始注入情感,聽故事的人也越聽越起勁。我們也會停下來討論內容的解讀,糾正發音或用iPhone查生字。聊到別的話題也沒問題,重要的是創造了一個彼此願意表達自己、願意聆聽對方的儀式。

在朗讀與聆聽的儀式中,我們存在於共同的時空,心靈是完全連接的。
Couples who read together, stay together

您和您的生命伴侶的儀式是什麼?

用時速20公里看台灣

原文刊載於WE PEOPLE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65歲生日,你會送給自己什麼禮物? 好友 Charles 給自己的禮物是單車環島台灣,邀了很多朋友一起參加。最後只有朱平和我兩個完全不做單車運動的人陪伴他環島12天。但我們很快的找到參加的理由:為認識台灣而行。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承辦單車環島行程的捷安特看到我倆報名應該是既開心又憂慮。三人可以成行,但我們的騎車經驗就只是偶爾在台北信義路上騎YouBike。我們排出時間在台東進行兩次的訓練, 第一次在市區騎是為了熟悉環島會使用的捷安特電動輔助單車eBike。畢竟小時候都是騎單車上學的人,肌肉記憶讓我們很快就進入狀態。第二次訓練在台11海岸線騎50km鍛鍊體能,也建立在高速車輛旁邊騎車的信心。

除了我們體能還可以,更重要的元素是捷安特提供的電動輔助單車。關鍵字是「輔助」,我們還是要騎,只是在需要加速或爬坡時給予助力,所以面對陡坡我就不怕。Charles騎的是完全靠腳力的一般車。他是我們的英雄!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環島12天總共950公里,每天平均要騎80公里,不只挑戰體力,如何調整心態更重要,尤其是頭兩天的手麻,肩頸僵硬,屁股痛到第三天的撞牆期。從一個人騎車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的個性,而我們三人面對挑戰的方式都不一樣。

Charles 很重視過程,他關注正確的騎法,保持時速和固定的旋轉速度。朱平需要好玩的激勵和階段性的目標,譬如下一個目標是個美景或是再騎10公里就有冰棒吃。我則一直是目標導向的人,喜歡趕路用最短的時間抵達目標。所以騎車會忘了享受過程中的樂趣。沿途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只埋頭騎車,要抬起頭來看看周遭的環境,體驗這些不同的場景。既然已經選擇慢下來,我又急什麼呢?

農夫半身泡在水田裡彎腰採菱角
發電風車隨風轉動時發出咻咻咻的聲音
在綠意盎然的綠隧道裡聞到樟木香
跟公路旁修路工人打個招呼
為徒步旅行的旅人打氣鼓勵他們。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 有意識的專注在美好的體驗,就會擁有美好的回憶

每一個旅程都有浪漫美麗的那一面,也有很現實枯燥的。在交通最擁擠的下班高峰期跟卡車、公車、汽車、機車等在污濁的空氣趕路,我對每天這樣通勤的人多了同理心。在風雨交加的情況下爬坡,一不小心一陣側風就會被吹離車道,我們不抱怨,不斷的互相鼓勵。尤其是上坡時,我們都會說:「Charles 加油!」。
當我們選擇用感恩及肯定的心態去經歷這段旅程,就會看到更多美好,也就會擁有更多美好的回憶。有一次在馬路口等90秒的紅燈,主動跟旁邊田裡拔草的農夫打招呼,他很自豪的展示自己的陽傘和小矮凳綁在一起,移動凳子時陽傘也跟著移動的天才發明。旅途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幾乎都是偶然的相遇chance encounters。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標準的環島行程是從屏東車城直接跨越大武山前往台東,我們多花一天走環島支線1-20號線(墾丁線)由車城經鵝鸞鼻到旭海。這一段有山有海,美的沒話講,是我最推薦的一段路。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2. 你永遠比你想像中的還更強

環島的前六天都很順利,身體一旦適應了騎車的狀態,每天騎車就是跟自己的對話。第7天風吹雨打、逆風爬坡非常挑戰。但是真正的挑戰是第八天,攀爬至環島最高點-壽卡鐵馬驛站。我選擇這一天來挑戰自己,使用最少的輔助力,全程靠自己的腳力完成最辛苦的100公里。我騎的是電動輔助車,其實可以很輕鬆的騎這一段路,但是我希望挑戰自己。雖然辛苦,但這辛苦是絕對值得的,我證明了一點“你永遠比你想像中的還更強”。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3. 開車時更體諒騎單車的人

有時同理心是需要體驗才有的。這次單車環島有一個感觸:我以後開車時對馬路旁騎單車的人更友善一點點,減速並離單車1.5公尺的距離,甚至舉起大拇指說聲「加油」。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4. 服務業升級

今年因疫情關係大家都在國內旅遊,是國內服務業升級的好契機。我們每晚換一個城市,總共住了12間不同的酒店,看到很多提升的機會,譬如精準的了解客群的需求。我們入住酒店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如果酒店有提供洗衣機(有些只提供脫水機),我們大家一整晚要排隊輪流使用洗衣設備。如果沒有,就需要自己手洗,用乾毛巾脫水,房間每一寸空間都拿來曬衣服,早上還沒乾就再用吹風機吹乾。碰到下雨天,還要找報紙或小毛巾吸乾再吹乾鞋子。這些酒店都時常接待環島單車旅客。如果酒店說:「為環島住客我們提供特快洗衣服務,費用是。。。今晚提交,明早六點送回到您的房間。這樣您今晚不需要煩惱洗衣服的事情。」我肯定會愛死這家酒店。

這就是精緻貼心的服務。當然最奢侈的服務會是隨團的運動物理治療師,隨時提供按摩治療!這當然需要提高團費。做生意的第一原則就是提供更好而不是更便宜的服務(better before cheaper)。

如果以時速20公里的速度來看自己的生命,你會看到什麼?

(圖/攝自貓攝影工作室)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原文刊載於WE PEOPLE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上個月我寫【生命倒數】的時候,父親還是好好的。殊不知他的生命倒數七天已經啟動了。父親去世,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他一病倒的隔天,我就已經飛回馬來西亞,可以見到他老人家最後一面。雖然無法親自參加喪禮,家人很貼心的設立zoom meeting 讓我能夠從遠端全程參與,也被分配工作。我的任務是寫致謝文。

我沒有經歷過,不曉得自己會如何經歷這個過程。自從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我一直很冷靜,沒有傷痛沒有哭泣。二姐和我身在國外無法回家,大姐和妹妹兩人承擔重任處理喪事。我們姐妹四位在線上討論時有說有笑,很感恩父親是健全的活到最有一刻,很感恩他在無痛的狀態下安詳的走。親人逝世,正常的情緒反應應該是哀傷哭泣,不是嗎?為何我們都這麼平靜,很理性的處理事情。我想可能是有心理準備,他已經快90歲。二是還沒時間感受到失去他的失落感。

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作品。材質:海廢尼龍繩、海廢水泥磚、海廢塑膠、鋼筋

好友傳一首詩歌以撫慰我喪父之痛。讀了這首詩,我開始流淚,開始感受到心中有個空缺。這就是文學的力量。這首詩,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心裡最脆弱的角落。

這首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源自美國Hopi 印地安人的禱詞,二是美國詩人瑪莉·伊莉莎白·弗萊(Mary Elizabeth Frye)的著作。英文詩詞有幾個版本,我個人最喜歡這個版本。詩的本身並無名字,一般就以其第一句來命名。網路上找到中文翻譯,但我覺得還沒有把原意翻譯得很完整,所以自己嘗試。這是我的翻譯版本。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長眠
我是吹拂的千縷微風
我是雪中閃耀的光芒
我是灑落在金黃稻穀上的陽光
我是溫柔的秋雨
當你在寧靜的晨曦中醒來
我是讓飛鳥向上盤旋的氣流 

我是溫柔的星星在夜晚閃耀著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死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有些人會說這個專欄不是講美好生活嗎?怎麼寫不快樂的事情呢?美好生活不等於免於受挫。人生有生老病死,人生有起有落。選擇美好生活不是迴避負面情緒。我從正向心理學得到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允許自己是個人」(permission to be human)。意思就是真正快樂的人是容許自己做個有血有肉的人,容許自己有情緒,也接納自己的情緒。被誤解時會感到委屈,傷害到別人會感到愧疚,失敗時會感到挫敗,被背叛時會感到氣憤。

當得知父親去世時,我的冷靜是理性的感知。這首詩觸動了我的脆弱,內心中的失落與哀傷有了出口。不再是理智的接受,是從心裡接受這個事實。

2020的關鍵字

(文章來源WePeople 東西名人雜誌美好生活專欄)

每年元旦前,我一定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今年在台東都蘭山下,面對太平洋,綠島就在遠處正前方。因東北季風稍有寒意,泡了一壺普洱老茶,回顧過去12個月的生活。

2019年的關鍵字是什麼?

  1. 跟我多年的兩位同事相續離職。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我當然祝福,但是也清楚離開是因為沒有給他們清楚的發展方向及沒讓他們看到更好的前景。
  2. 把公司關掉。2007年創立NONZERO非零以美好共好生活為主題的餐廳。這種主張多元創意大桌共餐的lifestyle餐廳的確在當時是一個創舉。2014年開始踏入食衣住行,陸續與許多國際優秀品牌合作,探索各種美好生活的呈現。MONOCLE帶來世界觀、旅行、巷弄美感及手工文化的重視。PERIGOT重新定義對居家生活的想像。然而在經營層面的不足,連續虧損多年,決定終止營業。雖然不捨但我深信這是正確的決定。
  3. 蓋了四年的房子終於在元旦前完工。蓋房子的過程其實很多困難,設計不斷更改,預算追加,施工錯誤等等,每一個階段就像闖關,都是挑戰。四年的等待還真消耗元氣的,這些感受只有從無到有蓋過房子的人才能理解。

看來2019的關鍵字是結束(closure)。一個又一個的結束,有些是我的決定,有些是被迫要接受。不管主動還是被動的, 我現在的感受是卸下壓力後的輕盈,有點迫不及待的要擁抱新的一年。真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決定,一連串的結束,還有一連串的新開始。

那2020新的一年的關鍵字會是什麼呢?

我給自己的期許是多冒險,敢冒險代表還有一顆年輕的心。不必是攀登喜馬拉雅山那種極地的冒險,而是突破自己,讓命運找到自己。我訪問身邊的朋友對他們來說什麼是冒險。有位朋友答:「對心儀的人告白卻擔心被拒絕 。」

另一位朋友的回答更妙:“我不冒險,我是探險的人”。他心目中會有個想要去的目標,只要有三到五成的把握,他就開啟探險的旅程。

說的也是,旅途中最棒的回憶都不是事先規劃好的行程,而是沒預料到的收穫。每到一個地方旅遊,我會選好要去的地點,在手機地圖app定位,把方向搞清楚後,接下來就讓好奇心帶我漫遊,沿途往往會發現原本不會碰到的驚喜與經歷。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旅行能夠這樣,人生應該也可以這樣探險。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可能是轉換跑道,決定創業、一個人旅行、結婚生子等等,那些你一直覺得風險很大而不敢輕言嘗試的事。探險精神,是一種態度,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細節中。

我找到2020的關鍵字了:探險(adventure)。

接受東西名人雜誌邀請寫專欄,就是我今年冒的第一個險。每個月要寫一篇文章,要準時交稿,對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承諾。

如果每個月都有個禮物送至你家,帶給你驚喜期待,平凡規律的日子是否就會有所不同?過去四年我推動的「非零禮物」,就是希望為生活帶來一些些小冒險!非零禮物就像是與你一同分享生活的朋友,是你生活的策展人。每月企劃不同主題、或是邀請我欣賞喜歡的好朋友規劃禮物內容,從他們的生活體驗及眼光品味中學習如何經營生活,分享生活,讓自己成為更快樂的人。

我答應寫這個專欄,就是相信生活應該有期待、驚喜、探險。生命的本質就是一連串的回憶,讓我們每個月在此見面,共同創造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