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並不是找尋快樂的唯一途徑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旅程。

所以當我以「工作與生活的整合」為主題撰寫《漣漪人》專欄時,花了很多心思選擇恰當的實例來做分享,不希望大家誤以為非得離開工作,才能找到快樂。所以這裡分享一個工作態度的研究,讓我們識別不同的工作態度,以及它們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希望讓大家對「工作態度」有更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為工作創造更多的意義

橘子小姐帶著一個問題來參加我的「更快樂Retreat」(註1):過去二十年她的生活中就只有工作,沒有其他東西。她喜歡自己的工作,從來不認為這樣有什麼不妥,但朋友都認為她是工作狂,常勸她要在工作跟生活間找個平衡,令她感到困惑。三天的retreat給她一個空間探索這個問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問題不是平衡與否,因為她不介意為工作投入大量時間,她熱愛工作。而是以前只為工作而工作,沒意識到可以賦予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更寬廣更崇高的意義。」

Job – Career – Calling

正向心理學的學者艾美‧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註2)將人們看待工作的態度歸納成三種:將工作視為差事(job)、事業(career),或使命(calling)(註3)。這三種工作態度能指出我們對工作的滿意度與成就感。好好地檢視你對工作的看法,可以幫助自己找出在職涯這條路上需要些什麼,或想要什麼。

把工作當作一份「差事」的人,工作目的在於獲得金錢,也會控制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我所認識這類型的人通常對工作感到不滿意,也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意義。他們普遍心不在工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做別的事。

把工作當為一種「職業」的人,關心的是升遷、報酬與名望地位。我觀察到這一類型的人,從工作中得到的快樂與滿意度有很大差異。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贏家,便會感到滿足。當升遷步調不如自己所期望,或是沒有擔任自己想要職位,便會感到擔心。即使並不是全盤不滿意,但他們常在想:自己是不是獲得公平地對待?或是還有什麼機會讓他們能有更高的發展?

將工作視為「使命」的人則與前兩者大異其趣。他們很喜歡工作,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崇高的目標,投入越多便越能從中感到滿足。這當中的奧妙在於:這一類人對工作有更高的滿意度,比較少換工作,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因為工作對他們來說充滿樂趣,也樂於投入更多時間。

用寬廣的角度看待自我職務
使工作充滿意義

身處組織高層的人,確實比較會用使命感的方式看待工作,但我認為不論是擔任執行長或基層人員,每個人都能改變對工作的態度,使工作產出有最大的收獲,那麼我們就能體會實踐自我志業的快樂。即便這是一份固定平淡的工作,改變工作態度的員工也能在工作精髓上有所發揮。

瑞斯尼斯基早期以醫院清潔工為研究對象時發現,其中一群清潔工覺得清潔工作無聊、毫無意義,只是一個雜務。但同樣的工作對另一群人來說卻有趣而充滿意義。後者發揮創造力雕塑(craft)自己的工作,他們常與護士、病患者、探病者互動,覺得自己能讓病患與醫護人員都感到快樂許多。他們以一種寬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職務,使工作充滿意義。所以,他們不是只倒垃圾、清洗骯髒的床單,他們對病患者的福祉,醫院運作的順暢極有貢獻。

所以,工作的態度比工作本身更加重要。那些認為工作能有所作為的醫院清潔工,甚至比視拯救生命僅是例行工作的醫生來得快樂。我也認識一些美髮設計師,透過與客人的互動及美髮讓客人更喜歡自己。修車技工不只是修車,更覺得他要為車子整體的安全把關。旅行社人員透過規畫,為那些想探索新去處的人們帶來樂趣。我觀察到他們都與顧客、與周遭的人建立有意義的互動關係。

讀過《漣漪詞》的讀者都知道我曾經離開職場,流浪兩年尋找人生的意義。其實決定離開工作之前的我,完全是以事業導向(career)來看待工作。沒得到新老闆的認同,得不到我嚮往的更高職位,認為做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而決定離開。當時我並沒接觸過艾美‧瑞斯尼斯基的研究,不曉得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工作的態度,也不知道離開不是唯一的選擇。

還記得當時我做人力資源,每天都有獵人頭公司找我,希望我選用他們的服務。我跟他們都只就職位內容作溝通,完全沒有其他交流。雖然我的解釋是沒有時間,但其實當時我對人、對事的方式都是交易性質(transactional)。離開職場後,某次碰到其中一位獵人頭顧問,聊起來才發現他原來是那麼特別的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事實上他一直都那麼特別,只是現在的我心態不同了,才「看到」他的特別。後來我們還聯手創立基金會,為待業人士提供免費咨詢服務,讓他們都找到適合他們的理想工作。(是的,獵人頭顧問也可以找到更高的目的。)

現在我們知道「工作與生活的整合」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我們看待工作的態度。那我們如何為工作找出目的,創造更高的意義? 我們不一定能找到一個讓工作與生活完美平衡的工作,但是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可以決定工作樂趣和意義的多寡。

我們能改變態度,就從現職的工作檢視如何找到更高的目的與更寬廣的動機吧!下一期我會跟大家深入探討改變工作態度,如何用使命的態度在工作中,雕塑自己的工作(job crafting),以創造更多的意義和自我實踐。

接下來我想藉輔導客戶糖果小姐的實例,探討如何整合工作與生活,讓我們更從容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轉換角色。她的案例能幫助我們看到整合過程的微妙做法,讓我們可以開始為工作添增意義。

整合:把生活帶入工作

上個月糖果小姐提出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她升到了高階主管層級,也開始和全球的同事互動,這包含在英國、美國、 歐洲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同事。在一次主管領導力的訓練場合,她發覺自己不懂得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閒聊。反觀另一位美籍同事,總能夠在用膳時間,譬如大家一起吃早餐時,跟老闆與其他同事相談甚歡。糖果小姐覺得自己既沒有什麼話題,也不知道怎麼加入談話,這對她的職涯發展會形成很大阻礙。同事也曾提到希望能更加認識她,因為大家只見到她的專業,卻不真正認識她的為人。這樣的要求令糖果小姐感到困擾,所以跟我談這件事。

我們開始探討哪些話題可以跟同事和上司聊,而哪些不適合。但我發現她好像有更深層的心理阻礙,對於和上司分享自己生活領域的話題,譬如親子活動,家庭度假或一些比較個人的事情,還是感到擔心。原來她在職場待人處事的原則是公私分明。打從初入職場,當時的上司就教她be professional (專業),所謂專業形象就是不能把私人的事情帶到工作上,於是她很努力呈現出最能幹俐落的形象。她的表現如此專業,以致同事只認識工作上的她,卻對工作外的她完全不了解。

我當下就利用我和她的教練關係為教材,挑戰她這個信念。如果我們持有同樣信念,那她就只會看到教練領域的我,不會認識接管「Nonzero非零餐廳」的我,也不會認識愛上台東的我;我不會讓她知道我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會讓她知道我遇到挫折時也會感到沮喪;她不會有機會看到那麼多不同面向,卻同樣真實的我。我問她:「如果我跟你保持最專業、有距離的關係,我們的關係會像今天這樣充滿信任,可以無話不談嗎? 」她一聽就開竅了,心裡不再抗拒將更多面向的她帶入工作,接著我們才能開放地探討,哪些事情適合或不適合跟同事分享。

整合:把工作帶入生活

又有一回糖果小姐談到自己對工作目標都做得很好,但一回家教導孩子、管理傭人、操持家務時,卻發現自己很失敗,我們針對這話題也做了教練輔導。糖果小姐是很能幹的職業女性,在她的帶領下,團隊裡每個人都能快樂地發揮所長。透過教練輔導,她意識到還是那條公私分明的界限,讓她沒想過可以把工作上鍛煉出來的領導能力運用到私領域中。這也是一種工作和生活的整合,把自己的能力和強項靈活地跨領域運用及發揮出來。

糖果小姐現在能看到更多生活角色中不同面向的連結。她敞開心懷,讓大家認識更全面的自己,包括她也有脆弱和不足的地方,展現了充滿人性的一面,而不只是個高績效的專業人士。如此一來,她的為人顯得愈加真實,也更從容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轉換角色。

你不喜歡你的工作嗎?時代雜誌的這篇報導提供你如何重塑工作的建議。
Hate Your Job? Here’s How to Reshape It
http://www.time.com/time/business/article/0,8599,1944101,00.html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你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註ㄧ:
http://dulanretreat.com 2013年第一班預計是在秋季,目前我們已經開展到第11屆囉!

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 People’s Relations to Their Work by Amy WrzesniewskiUniversity of Michigan
http://faculty.som.yale.edu/amywrzesniewski/documents/Jobscareersandcallings.pdf

台灣有人把(Calling )翻譯成志業或天職,我到今天還沒找到最適當的翻譯,暫時用使命。但是「使命」可能讓人誤以為是受到召喚及俱有崇高或宗教的意思。其實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狀態,它只是「喜歡自己的職務,覺得可以做一輩子,因為有樂趣,有挑戰,又可以幫助別人」。

 

註二:
測試自己的工作導向

第一類: 差事 (Job)

  • 視工作為雜務、例行工作
  • 薪水是唯一的報酬
  • 非不得已的工作態度

 

第二類: 事業 (Career)

  • 專注於升遷成就
  • 以投資的角度經營事業
  • 想要成功

 

第三類:  (Calling)

  • 工作有正向崇高的目的
  • 工作本身就很值得
  • 不辭辛勞,不分晝夜

成就感並不是來自外在因素的獎勵,而是做有益大眾的貢獻,發揮所長,為生活賦予意義,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