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教練?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C君是我最近一個新客戶,他上個月決定聘請我擔任他的教練,幫助他做職涯規劃。C君是法國人,過去十年在亞洲各地工作,非常喜歡在跨國、跨文化的工作。他服務的公司希望他明年回到法國總部,接受新的職位。他不確定是否該接受這個新任務,另一方面也想探索留在亞洲的可能性。

 

C君跟好友聊起他的狀況,好友建議他找一個專業教練。這位好友曾經是我的教練客戶,熟悉我的教練方式,所以向C君推薦我。 在接受新客戶之前,我都會提供一次免費咨詢,目的是互相認識,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目標,也讓客戶理解教練服務的遊戲規則。雙方都覺得可行,教練服務才會正式進行。

 

C君的目標之一是認清自己的優勢和能力,這樣他才能夠判斷未來應該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工作。我先請他做了VIA人格潛質測試(註一),他也和我分享他公司內部360度的能力測試報告。這兩個測試,人格特質(character strengths)和工作能力(competencies),讓我和C君會談前都做足了準備,更全面地認識他自己。

 

第一次的會談,我們得出一個意料之外的發現。C君目前的工作性質是管理一個商場,有龐大的前線團隊,情商和人力管理是工作的成功關鍵。他非常喜歡也覺得他工作最有意義的就是栽培人才。從他的測試報告,我發現他的強項比較傾向理性和思考智慧方面的能力。所以我總覺得他跟我說的,和我親身與他互動感受到的他,有挺大的差距。針對這點我跟他探討了許久,最後他提到一個關鍵點。他剛畢業加入公司的時候,有位上司給他的評語是「你太聰明了,你的團隊可能跟不上你的思路。」上司的這句話,讓他從此隱藏自己的智慧和判斷力,立志彌補自己情商不夠強的短處。這也解釋了他為甚麼一直抗拒總部給他的新任務,因為那是一個需要高度才智和思考能力才能夠勝任的專家職責(specialist role),不是一個需要管理前線團隊的管理職(frontline operational role)。

 

在我們這次一小時的談話掀開了C君過去20年一直耿耿於懷的心結,就是沒有接受自己的特質偏向智慧思考型,而他一直督促自己成長的方向就是彌補自己最弱的一環。因為這個盲點,他刻意壓制自己的優勢,忽略了如何讓自己的優勢引領個人的職涯發展。雖然他最弱的一環的確有提升,他的團隊也高度認可他的領導能力,但他是否錯過了可以在自己的優勢上發揚光大的機會? C君相當認同這次會談的意義,也同意在下次見面前思索這些新發現。

 

所以,如何找教練呢?別人的推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特別是接受過教練服務的人的推薦。正如C君的好友曾經是我的客戶,他不只對我的教練服務滿意,也清楚我的風格和方式。他的推薦讓C君對我有信心,也知道我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他,所以在第一次的會談,C君就準備好進入自己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教練?
除了口碑的推薦,找到適合你的教練還需要留意什麼呢?讓我從你(客戶)的角度做些建議:

1)聆聽多過說話。
教練讓你感覺很舒服,很容易就敞開心扉的傾訴。教練不只聽懂你講的東西,也聽到你的保留及沒說出來的關鍵信息。他能夠在這麼多信息中很快的找到該關注的重點,而這需要有同理心的情商能力。

 

2)提問多過提供建議。
你當然希望教練提供答案,但教練的工作是幫助你釐清自己的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如果教練這時候迎合你的需求(為了得到認同)而提供建議,這只會加強你的依賴性而沒有建立你的自主性。

 

3) 建設性及方向感
即使還沒有答案,但談話的過程會讓你覺得有方向感,慢慢的往目標前進,或是漸漸理出一些思路。這個過程讓你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你有信心可以面對它。教練會讓你感覺很安全,但是他並不是一味地迎合你,而是在心理安全的基礎上引導你的思考,指出你的盲點,挑戰你的自我設限,讓你能夠從更廣、更高、更遠的角度思考。

 

4) 共同主動Co-active
好的教練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預設立場,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而提供答案。教練互動不是老師與學生的指導和接受,它沒有尊卑的分別。它是雙方都主動的互動模式下共同創造新的可能性。

 

教練如何挑客戶?
當你在挑選教練的時候,教練藉由跟你聊天其實也在測試你是不是對的客戶,看看你準備好了嗎(Readiness to change)?Prochaska Change Model(註二)是我常用的一個模式來判斷客戶對改變的接受度。客戶處於不同的階段,教練就需要使用不一樣的切入方式。如果客戶處於「思考前階段」,就是沒意識到有問題,或知道有問題但不覺得有必要改變。在這個階段,有一些人沉迷在自己是受害者的狀態,到處博同情,還沒準備好要跳出受害者的角色。有些人會爭辯或否認問題,怪罪別人,歸咎外在環境因素。新手教練通常有個通病,就是「救世主」心態,逢人就想幫忙、想輔導,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幫助,或每個人都願意被幫助。我的經驗會先幫助客戶提高察覺和自省能力,讓客戶意識到自己處於還沒有意願改變的階段,由他自己決定是否進入改變的下一個階段。

 

要成為一位專業教練,必須先了解自己在職業上的界線。所謂教練,並不是心理諮商師 (counselor)或是心理治療師(therapist)。這也呼應我四月份開始為教練服務所寫的第一篇,「教練以專業能力協助客戶釐清問題、聚焦目標、實現目標」,所以,我提倡的教練服務是能夠幫助那些已經準備好的-準備好要改變現狀,要讓自己更好,達到具體目標,想邁向夢想的人。

 

改變的階段 (Stages of Change) 展現的行為 (Behaviour Indicators)
思考前 (Pre-contemplation) 沒有改變的意願

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認為別人或環境需要改變而不是自己需要改變

拒絕改變

必須接受「是自己的問題」才能夠進入下一個階段

思考 (Contemplation) 承認問題,開始思考如何面對

還未承諾採取行動

思考各種選擇 (可能會思考過渡而停滯不前)

必須採取一些小行動,才能夠前往下一個階段

準備 (Preparation) 計畫近期採取行動

少許的行為改變

必須設定目標與優先秩序

必須執行行動計畫

行動 (Action) 行為/經歷/環境有所改變

必須看到明顯的行為改變

投入精力與時間

變化最顯著的時候,也是得到最多外在支援的時候

維持 (Maintenance) 不能鬆懈,繼續努力

持續的應用,鞏固之前所達到的成功

維持新狀態

有些行為是需要有意識地持續做

 

註一:Values In Action個人性格潛質測試 (VIA Character Strengths, http://www.viacharacter.org)是正向心理學大師Christopher Peterson與Martin Seligman發展的性格潛質測量方法,共有24項性格潛質。VIA也是正向心理學最具代表性的應用工具。

註二:Prochaska Change Model (改變階段模式)源自Prochaska及DiClemente在1982年發展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提供比較行為改變的理論基礎。


擔任教練,展現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請觀看這短片,認識並理解同理心和憐憫同情的差異。http://www.youtube.com/watch?v=1Evwgu369Jw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為甚麼需要Coaching?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為甚麼需要Coaching?

The Business of Happiness 2
從個人(客戶)的角度來看,專業教練服務幫助個人提升能力(building competence),以最有效的方式培養敏捷的應變力(learning agility),遇到挑戰時能夠從挫折迅速恢復(building resilience)。

A coach helps the executive to make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a pers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personnel changes involved in adapting to the new landscape.

 二ΟΟ一年我進入教練服務這個行業,和一家英國諮詢公司合作,為一個在香港經營集裝箱碼頭的公司,進行策略和組織改革。由於香港市場的變化以及中國市場開放的機會,這間公司決定前進中國。公司內的員工,大部分從踏出校門便加入,多半從基層人員升上來,平均工作年資二十年。大家雖同意北上發展是正確的策略,但心裡卻出現很多抗拒,畢竟要跨出生理和心理的舒適圈不容易。一想到生活作息會出現改變,要挑戰講普通話,兩地價值觀的差異,以及工作模式的變化等等,公司內部沒有幾個人願意跑到大陸開拓市場。當公司從經營香港市場,擴展到同時經營大陸的集裝箱碼頭,整個總部運作模式也隨之轉變。

面對巨大的變化,不適應新環境或不認同改變的人,少數選擇離開,更有人被鼓勵離開,而留下的人,也必須經歷一段調適期。同時許多新血加入,公司變得更多元,公司文化也更包容,更有創新力。這不是投資單一課程就能解決,而是一個環環相扣,有系統的過程。花了大約三年,新策略才見到成績。

 

教練協助組織改革
企業教練服務在改革的階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首先是針對高階主管,主管對策略的認同,會鼓勵下屬更自信地往前衝。認同改變的主管,教練可以幫助他明瞭新環境必須掌握的新能力,提供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快速成長。組織裡也有抱著保留或質疑態度的主管,教練的任務又是什麼呢?這些主管以為自己把真實的想法隱藏得很好,但這些抗拒仍會不經意表露無遺,同仁也一定會感覺到。此時教練需要幫助這些主管看清局勢,釐清組織改變對自己的影響,並為自己賦予新的工作期許與意義。

 

教練同時也扮演著一面鏡子,讓對方看到如何為自己此刻的選擇負起責任。
這些抗拒改變的主管,其實面對的挑戰非常大。這家公司一直都採取保守的處事風格,以及權威式領導。我在訪談中常聽到上司習慣性地下指令,員工則絕對地服從,大家遵從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工作模式。然而新環境需要更多員工參與和發揮潛能,如何讓員工從依賴變成自發,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害怕變成有自信,從避免錯誤變成勇於嘗試?想建立新的領導方式,主管們必須檢視過去的領導方式如何導致員工的依賴性。說來容易,做來困難。因為這些主管們希望員工改變,卻沒意識到改變必須先從自己開始!

有位資深經理老張,他的團隊能力很強,像個充滿紀律的軍隊。這是他唯一懂得的領導方式,連在家教管孩子也如此,而他從不認為有什麼不對。現在公司要建立更開放多元的企業文化,主管們需要開始學習新的領導方式,多雙向溝通,讓下屬參與更多的決策,發揮員工的潛力等等。這個新要求,對老張來說既不可思議,也不知該怎麼改變自己。改革初期,老張採取敵對立場,雖不正面反駁上司,但私下經常對同事和下屬表達不滿,與公司策略唱反調。這讓老張的上司很頭痛,因為他是有能力的成員,但如果心態無法改變,反而會變成阻礙改革的絆腳石。

我是老張的教練。第一次見面,他就表明不認同公司的新方向,也認為教練服務是在浪費時間。他認為我是代表公司來的說客,對教練服務充滿抗拒。遇到這種情況,教練服務怎麼進行下去呢?很簡單,就是聊天。

在對方認為我的立場不中立時,我怎麼講他都聽不進去,於是我先以好奇心和同理心來傾聽他的心聲。目的不是改變他,而是認識和接納,先建立信任,也解釋了教練的角色後,教練的指引才能幫助他去意識,環境的變化如何影響自己,釐清這個影響,就能開始思考他該如何改變,以適應新環境,找到新定位。經過六個月合作,老張的改變有目共睹,他很快地度過了適應期,也變成改革的推動者。每個組織裡都有許多老張,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阻擋改革的問題人物,但經過針對性的教練服務,有些人其實能成為改革推動者,當然有些也會選擇離開。

當主管們釐清環境變化對自己的意義,他們就有能力推動改變,幫助團隊成員走過從抗拒、適應到習慣的歷程,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挑戰。對組織來說,教練服務的價值,是幫助人們以積極正向的方式面對挑戰,在過程中提供支持和資源。

 

知道轉換成做到」、「恐懼轉換成冒險」、「不得不轉換成我的選擇」、「我不行轉換成我的成長」、「受害者轉換成參與者」。

 

激發能力與適應職務
彼得剛接了新任務。這份工作超出他的能力,令他感到無法勝任,壓力很大。當時他不但做得很辛苦,也很痛苦,最糟糕的是做不出成績來,得不到上司和同事的認可。以前彼得負責新加坡市場,但新任務指派他到香港接任亞太區總監。管理整個亞太區所需要的能力很不一樣,更何況要適應文化和市場成熟度的差異。他聘請我擔任教練,幫助他渡過充滿挑戰的適應過程。

第一年,我們會談頻率是每兩週一次,第二年變成每個月一次。第一年的目標是應付挑戰和危機,第二年時彼得已經掌握了如何應變,可以發揮得更自在。他了解自我管理是發揮領導力的關鍵,處理好自己的狀態,才能夠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他也開始規畫三到五年的策略及如何帶領團隊達到目標。今年是他在這個職位的第四年,在職責範圍不斷擴充之下,我們目前的教練會談也轉而關注如何整合工作和生活,讓彼得能夠做得更有意義。
另一個案例是四年前,我開始當蘇珊的教練。起初她是負責香港市場的產品經理,隔年升至品牌經理,第三年調到上海當中國市場的行銷總監。我們的教練關係維持了五年。雖然在同一家公司,但事實上她已轉調三份工作,新工作不斷挑戰她的能力極限,而教練的陪伴讓蘇珊不孤獨,有信心面對新挑戰,也能夠快速進入狀態。

我的教練服務通常是一年。但許多客戶跟我維持長期合作,甚至長達五年。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會維持這麼久呢?我認為,教練的目標,是幫助客戶自己找到答案,建立自信,能夠自主自立,不應該變成客戶的長期心理拐杖。然而,從以上分享的這些案例,我們看到商業市場的變化,不斷加速組織架構與運作轉變。這些變化帶來接連不斷的新挑戰,挑戰著客戶的應變力、恢復力與勝任力,教練服務也因客戶階段性的成長,有著相互借鏡的學習價值。

 

為什麼需要教練
教練的指引,能幫助領導者先覺察環境的變化如何影響自己,當他釐清這個影響,就能開始思考他個人要做什麼改變,適應這個新的環境,找到新的定位。這是我對教練的定義。

我特別將教練服務以系列主題的方式介紹,除了支持台灣的教練發展,主張付費的教練服務,也希望大家了解到教練服務的價值。教練不是在學一種溝通技巧,也不只提供個人成長的學習。教練服務的專業價值在於能夠幫助企業,把企業發展和個人發展串聯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我鼓勵有心往教練服務發展的朋友們,不要急著戴上寫著教練兩字的帽子,多花心力耕耘自己的職場成就,用心體驗人生,因為這些都是成為一位專業教練的重要養分。